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决定要考城市学院了!”7月23日,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11招生咨询开放日现场,记者见到了这位毕业于杭州源清中学的王同学。源清中学与浙大城市学院相邻,王同学在课余会跑到城市学院和学长打球,还经常在城市学院用餐闲逛,他笑称自己算是半个城院人。“不仅因为城市学院环境好,更因为长期积累的良好口碑。”王同学一大早,就和父母来到城市学院咨询。以文科512的分数,他获得了老师的肯定,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尽管夏日炎炎,家长、考生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像王同学一家一样,早上8点不到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咨询现场。
浙大城市学院的老师们也卯足了劲,要为考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咨询录取情况可以在总咨询台获得信息,并且有设计精美、海量信息的宣传资料可以赠送。九大分院的院长和系主任等老师一齐上阵,为考生解答专业信息。另外,还有博学计划班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项目咨询台为有需要的考生服务。场外“小红帽”是热心学院招生工作的学生志愿者,也被家长和考生拉着“问长问短”。
填志愿,兴趣为灯实际为锚
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城院,不少考生和家长详细询问起了填写志愿和选择专业上的要求。“我家孩子已经决定要来这里学习了,可不能出一点差错。”一位家长仔细罗列志愿填写的步骤和疑问,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才满足地离开。
宁波籍的田同学就专门咨询专业选择上的问题。“我个人对经济专业比较有兴趣,但我的分数比较悬,咨询老师根据我的情况,还向我推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我觉得也不错。”田同学说,他更看重今后的专业学习方向。
2010届法学优秀毕业生王俊(他的故事请点击),也趁着暑期休息回来为母校帮忙。“有时候感兴趣的专业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与它相近的专业也未尝不可。”王俊说起他自己的经历,当时的他喜欢政治、历史,但没能被成功录取,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与兴趣相关的法学专业,经过四年本科历练,现在反而如鱼得水。
虽然二批线和排名结果已经揭晓,但是考生对于是否可以顺利投档进入喜欢的学校及专业还是很担忧。“对于与去年录取排名还有些差距的同学,第一志愿可以‘冲一冲’,因为平行志愿不会影响最终录取;那些不一定能够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学生,不妨选择‘专业服从’,进入城市学院后也还有机会可以转专业。”现场咨询总台老师建议说。
国际化,促人才多元化培养
“报考国际合作项目需要额外什么条件?费用多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如何?”在咨询台,小金和父母抛出种种疑问。小金是杭州本地人,今年高考拿到483分的理科分数,“其实我之前就决定要报城院了,这次来现场主要冲着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在现场,记者发现,像小金这样对国际交流项目感兴趣的新生和家长不在少数,不少理工科考生对“先录取后报名”的美国名校的合作项目也问得仔仔细细。
国际化教育是城市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自推出后就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并不断完善,推出多种合作模式。今年,学院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合作举办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称UW项目),将从2011级新生开始实施“三全教学”,即在“2.5+1+0.5”的模式上,直接从国外引进29门课程,逐步推行全外文教材、全外籍教师、全英语授课。为了满足考生需求,整个项目今年扩招至110人。
今年学院新设立国际交流奖学金,也是彰显国际化办学特色。只要上第一批本科分数报考的文理科考生,将有机会申请获得一次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或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或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名校交流学习4周的机会。学院全额提供学习交流经费(含学费、住宿费、国际往返机票费共约4万元)。申请时间截止7月27日。
应用型,明确本科培养体系
“昨天晚上就从安徽赶过来,就为了今天的校园开放日。”安徽籍王姓考生说之前,她在网上已经了解到不少关于城院的信息,看中了城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口碑,最终决定填报城院,今天专程过来一趟,希望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以便自己专业的选择。
在现场参加咨询服务的副院长应晶说:“大学的品牌在与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城市学院创造的教育价值在于最好的师资提供最核心的课程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将素质养成与专业精神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教授要直接对学生的专业与学业指导起解惑的作用,为将来的就业和再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以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教学紧密联系实践。在学校后2.5年时间,就在浙江大学附属医院与浙大医学院的学生一起实习。而前1.5年的课程设置中,实验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年医学院获得杭州市政府、香港实业家魏绍相募资的250万元用来不断提高硬件设施,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实践。
院长吴健在招生宣传动员大会上曾表示,大学第一要务是人才培养,国外大学的排名不仅仅在于科研成果,还在于有多少资源可以提供给每位学生。浙大城市学院“以生为本”,注重本科教学培养,充分的师生互动机会是学院今后继续发展的方向,学院也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相关新闻链接:镜头中的你们,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参考“过来人”的经历 浙江日报:我的志愿,我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