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陈懿院士谈大学本科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1-04-19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4月18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校管理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陈懿为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大学本科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讲座。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大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如何培养创新素质等问题。城市学院副院长应晶、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斯荣喜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刘玉勇主持。

  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按规律办学,培育创新的土壤

  当今社会,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说过,“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也都悟到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陈懿指出,不同的大学定位不同,特色各异,培养的人才也不同,但有两点是相通的:即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

  创新人才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研究生和年轻教师。他们正处于年轻、长身体、长知识,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据统计,无论是科学技术领域还是文学以及社科领域,25-45岁这一年龄段都是创造性最强,最容易出成果的年龄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有限,真正能创新的时间短暂而宝贵,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创新是终身的事业,从培养创新精神、思想方法到培养创新能力,再到创新成果的出现及至创业,都只是创新过程中的阶段,创新永无终止时。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拔苗助长,要尊重人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特别是本科阶段的教育,要按照规律办学,奠定人才成长扎实的基础。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西说过:一流教师的孕育与培养至少需要20-30年时间,一点也急不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光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按规律来,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师资队伍、环境条件都需要循序渐进逐渐发展、完善,力求持之以恒,求真求实,良好的作风与学风才能真正得以固化,成为传统。

   创新素质如何培养?

  学会吃苦、志存高远、敢于质疑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说过:我们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做两件事,严格的本科生教育和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并把这两件事做到极致。而中国过去的名校是门槛高、把关严、进来难、出去难,现在的名校则是门槛高、把关严、进来难、出去易,这未必是好事,因为“难”是高标准、严要求,要学生成才,必须要有对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的严格要求。

  大学本科时期是能力、理想、品格以及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所谓严师出高徒,但由于一些体制上的原因,学校以及老师有时候不会严,所以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地刻苦学习。要自觉努力,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再谈创新素质的培养。丘成桐曾说过,“中国大学生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劳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大学四年,在放松中荒废是非常可惜的,只有加大学习强度,直面学业的挑战,才能在将来克服人生中更大的难题。

  其次要自强坚毅,追求卓越,不急功近利。陈懿院士引用了浙大校友季理真勤奋求学、不懈探索的故事,说明了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都可以成才。创新人才成长有种种因素,环境、制度、体制、教师等等是外因,而自身的理想、信心和潜力的发挥,则是起决定因素的内因。人生道路漫长不平坦,要取法乎上,志存高远,在大学阶段努力、刻苦、自信,培养好的品德、素质,坚强的毅力和后劲,良好的心理基础,健康的处事态度。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影响了一生的事业。

  第三,力求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培养素质的关系。大学生处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所学主要为人类“已知”的知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要着力抓“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不要急于进前沿、出文章。在大学阶段奠定扎实的基础,以后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方能游刃有余。

  学习是力求完善的过程,而不仅仅为求得好成绩,所以怎样实在的学习是大学阶段的重点。在认真掌握“三基”的同时,要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就谈不上创新。做学问首先是学会问,要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提出问题,有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才能导致新理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能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高校培养不墨守陈规,敢于质疑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学生,是推动变革的必由之路,是取得重大突破和科学发现的唯一办法。

   报告最后,陈懿院士总结道,对于学校来说,要下大决心逐个解决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基本性问题,遵循办学规律,切实地抓好软环境建设,用科学的态度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学生,在大学阶段要懂得吃苦,夯实人生的根基,培养良好的心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方能从容应对莫测的人生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懿院士用这句名言与在座师生共勉,他相信通过锲而不舍的探索求真、开拓进取,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必将在我国茁壮成长。

  人物名片陈 懿,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多相催化、介观化学等研究,多次在国际会议作大会或邀请报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八项。发表论文25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1项,德国、欧洲以及世界专利各一项。曾任《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国际催化协会中国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校管理首席专家。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