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建设厅公布了2010年度我省首批开展的中国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工程项目,全省有4项工程通过绿色建筑标识一、二星认证,其中,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绿色建筑研究所负责设计和申报的就有3项。这标志着绿色建筑研究所在绿色建筑设计、咨询、评级及申报领域已位于本省前列。
2008年9月,绿研所无偿为四川重灾区担纲设计首座钢结构高标准、永久性希望小学;同年11月,在国家级一类竞赛“中国美丽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大赛”上,由绿研所选送的两件学生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专项大奖;2009年招商地产国际绿色建筑设计大赛,最终在金奖空缺情况下,绿研所两项参赛作品分别获得银铜奖;还曾获得浙江省第三届大学生绿色建筑设计竞赛获一等奖……
从2007年成立至今,历时四年,从毫不起眼到略有小成,绿研所通过自身的点滴努力,不断开拓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与学界认可。犹如西湖边悄然露出水面的一片初荷,绿研所为杭城带来了一抹生态健康的盎然绿意。
新模式新合作的探索
绿色建筑研究所是省内高校首个综合性绿色建筑研究所,曾被杭州市建委授予“杭州市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称号,是省内唯一一所面向本科教学的综合性绿色建筑研究所。研究所专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致力于推动杭州市及周边地区绿色建筑事业发展,并为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提供设计、评价、检测与各类咨询服务。研究所的成立,是基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并结合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不断推进、发展。教学对科研提出了要求,科研又引导了教学,并带动了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绿研所发展的特色模式。
绿研所的成立是偶然中的必然。当时,随着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到位,绿研所的“开所元勋”们敏锐地意识到,在省内成立一所绿色建筑研究所势在必行。经过长时间准备和几方合力,依托杭州市政府,获得学院大力支持,天时地利人和兼备,2007年,绿色建筑研究所正式建立了。“一切成立的条件就都在那个时候遇上了,这其中也不乏运气的因素。但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我们就在那个时候抓住了机会。”绿研所研究人员、建筑系副系主任田轶威说。绿研所就这样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基地开始,慢慢踏出前进的步伐。
这几年,除了在科研方面的不断进步,绿研所也在服务社会方面积极探索。无论是为四川地震重灾区希望小学的重建提供无偿绿色设计,还是为杭州丁兰中学解决了绿色建筑技术问题,以及对杭州米市社区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都体现了绿研所成立之初就秉承的理念,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与节能减排,促进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2008年,绿研所开始致力于建立杭州市建筑基本信息及能耗数据库,这在全国尚属首例。研究所副所长、建筑系主任龚敏介绍说,数据库的建设将为杭州市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制定提供基础的、科学的依据。这个项目至今仍在进行,预计在五年之内完成。届时,预计耗能房屋的改造会像在饭店点菜一样容易。
累积指导超过500人次的真题训练
如何开展真正的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也是绿研所一成立时老师们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我们提出真题实践。”田轶威坦承,现实中要实现“真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若不参与真实的课题学生也无法真正获得实践经验,这为学生提供了“战场练兵”的绝佳机会。从2008年至今,绿研所累积指导学生真题实践已超过500人次。
“建筑系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绿研所的研究项目。”田轶威说,建筑系专门为学生开设了一门设计与实践课程,以设立学分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院内包括绿研所在内的两大研究所是名副其实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调研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在学科建设方面,建筑系针对2007级以及之后的学生设立了绿色建筑的专业方向。明确选择此方向的学生则会有意识地参与绿研所的研究项目中。徐盛儿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工程学院2010届毕业生,从绿色建筑设计中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并留在研究所实习,取得了老师们的高度认可。“研究所里一个不大的项目也要研究一两个月的时间,边学习边实践的方法让我收获不少。”现在的他一边钻研绿色建筑方向理论,一边与老师一起进行研究所的课题项目。
在绿研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社团建筑学社也起到很大作用。社团的学生通过组织讲座报告、参观访问专业基地、实践学生课题等等反映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绿研所则根据这个来调整课题项目,老师也可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得科研、教学以及学生的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开放思想,敢为人先
时至今日,在浙江省内,绿色建筑领域仍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这几年,在没有先驱指导和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研究所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调整中发展。
田轶威解释道,研究所一直注重专业设置的先导性和先进性、并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并紧密结合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经济调整的大环境,及时占据了科研的制高点,也使得政府在进行相关科研课题时优先考虑绿研所,形成了政院合作的良性循环。
四年发展,绿研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田轶威谦虚地称之为“向成功迈出的一小步”。总结经验,他认为,研究所自身定位较为准确,站在专业学科前沿,坚持对社会的产学研服务;同时,绿研所的团队框架合理,拥有一支乐于奉献且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并能够坚持与学生互动。
从绿色建筑基础研究提升到绿色建筑咨询、设计等实际项目应用研究及理论研究,将会是绿研所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发展重点。“胆子再大一些,思想再解放一些,要敢为人先,多想想社会需要什么,自身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要去弥补”,对于绿研所的未来,田轶威踌躇满志,“绿研所从无到有,包括现在开拓的领域都是之前从未经历过的,但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相关报道链接:老房子,怎样变身“节能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