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加强领导 挖掘潜力 完善服务 创新创业
发布时间:2010-11-10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资料图片:浙大城市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现场

    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达25万余人,比2009年多出近2万人,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当前虽然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然据浙大城市学院就业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2010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93.14%,总就业率达95.14%,创学院历史新高,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自动化、生物技术、建筑学、旅游管理等4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同时,今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中有95人被国内各高校录取为研究生,其中51%的同学被国家“211”或“985”大学录取;208人出国出境求学,大多数被录取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区的名校继续深造。另外,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55人,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或科研设计等事业单位267人,国有/三资(含金融)企业单位416人,自主创业7人,应征入伍7人。 

    为何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保持就业率水平稳定,并实现高质量就业,日前记者走访了学院学工委就业指导办公室以及各分院学工办。 

    加强领导,建立科学的工作体制 

    翻开就业工作日志,在2009年11月,浙大城市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全面部署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分析了学院2009年就业工作和2010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指出招生和就业工作是学院的两条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学生、教师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措施,继续做好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稳定以往较高的就业率和签约率,并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除了领导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落实“一把手”工程,浙大城市学院还建立了科学的就业工作体制,构建以分院作为工作主体,以就业指导部门综合协调,实现工作中心下移,各部门密切配合,层层落实,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二级管理模式。各分院建立了分管领导、院系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等参与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架构,精心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与目标,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就业。在层次清晰、分工协调的工作体系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密切关注国家制定的相关就业工作政策,结合学院自身实际,整理编写《就业智多星》、《毕业生就业专辑》、《毕业生专业介绍》、《毕业班班主任就业工作手册》等为就业工作指引方向;定期召开就业工作指导会议和座谈会,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组织阶段性就业工作总结会……     

    拓展空间,挖掘就业潜力 

    为保障毕业生能充分就业,提高学院整体就业质量,浙大城市学院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挖掘学生就业潜力,指导毕业生就业多样化选择。通过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组织多家知名企业来学院开设专场宣讲会,各分院组团“地市行”,定期开设关于考研、公务员、留学等专题讲座和研讨会,鼓励学生探索就业新途径……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和平台。 

    2010届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是历年来规模最大,参会单位及招聘岗位最多的一次,当天有300多家用人单位在现场设摊,收到简历7000余份,达成意向约3000余份。另外,各分院推出专项就业招聘会。例如,由计算学院和信电学院联合举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IT类、信电类专场招聘会”,共有70多家用人IT类信电类企业来学院招贤纳士,为两个分院的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交流的良好契机。  

    鼓励毕业生探索就业新途径是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学院通过不同方式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到西部、基层、部队锻炼以及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就业。各个分院部门通过组织相关培训、拨付专项资金、提供补贴等方式鼓励毕业生谋求就业新出路。如工程学院开设芝麻开门就业培训项目,对择业技巧、就业观念调整等进行专项培训,并通过职业导航系列讲座引导学生在就业上另辟新径。 

    为了拓展地方就业渠道,各院系就业负责人组团到全省各市走访人事、教育等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开展“就业地市行”活动,与各地市人才交流中心及人才市场以及当地大型企业或重点单位及行业协会建立联系,推介毕业生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需求信息。服务地方,分散学生就业工作地,回原籍工作是今年法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亮点。2010年,法学专业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29名学生中,有27人是考取了原籍地的机关事业单位。

    完善服务,做实就业指导 

    浙大城市学院通过课程建设、专业化师资的普及和扩展、组织职场培训三大项目完善服务,为学生做实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断明确自身就业方向,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通过课程建设,构建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阶段性特点进行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建立就业指导专业化师资,为学生就业提供高效的指导与服务。目前学院有2位老师取得了全球职业规划师证书,38位老师取得全国职业指导师证书,7位老师取得了全国就业系统培训(中级)证书。除了在校内培养的就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各个分院还十分重视鼓励优秀校友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就业指导的合力。如传媒学院定期组织校友回校交流、举办讲座,通过面对面传授工作经验、提供实习机会或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商学院通过与产学研合作,与众多企业建立联系,举办学生参观企业、成功企业家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就业信息;工程学院建立“人人就业工程”体系,充分依靠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学生骨干四支队伍,挖掘家长、教师、校友、网络四种资源,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为就业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人员保障。

    为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就业指导内容,各分院还注重具有现场感的职场培训,激发大学生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与此同时,针对贫困和弱势群体学生,学院还对优秀贫困毕业生就业进行了专门推荐活动,实施就业关怀计划,对每位已签约贫困生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充分关注困难毕业生、女性毕业生等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问题。  

    打造品牌,强化人才特色  

    浙大城市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都比较顺利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学院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国际化办学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也逐渐趋于理性,积极调整就业心态,不断增强自身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思想素质与能力。

    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渐增多,浙大城市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在2010年就业工作中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加大了对自主创业毕业生的扶持力度。学院与浦发银行杭州分行联合举办大学生创业助推行动,与杭州市政府共同建设高校创业就业工作站,与拱墅区劳动局等单位开展培训合作项目等,为学生提供了免费技能实训的平台和机会。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浙江省赛区比赛,获得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近两年有12个项目入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举办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信电学院学生邵于佶获得大赛就业组优胜奖。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学院打造学生品牌和提升就业水平的重要举措。学院先后与近40所境外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协议,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合作、交换生计划、短期境外交流学习、师资互访、合作研究等全方位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更是达到了208人,是除签约之外最大的一个毕业生升学就业群体。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就业水平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形势和未来的就业挑战,浙大城市学院将继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已任,铸就具有浙大城市学院特色的品牌教育和毕业生品牌。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