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和永恒话题!”10月12日下午,城市学院学校管理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陈懿,为学院领导、管理和教师骨干作题为《高校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他就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的三个重要群体以及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等问题,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旁征博引,阐释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其客观规律。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主持报告会。
追求创新精神,促进软环境建设
创新是探索未知的领域,创造未来的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创新与教育前所未有的融合在一起。因此,高校要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创新人才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首先是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哪怕读一篇《science》上的文章,读一篇《nature》上的文章,也要看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陈懿提出,敢于提问题,敢于质疑权威的学生方具有创新精神,高校的培养目标正是这样的学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很好的进展,但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敢于破旧立新,要不畏艰难不怕失败,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素质。
良好的创新精神和氛围是所有名校的共同特点。陈懿通过讲述西南联大 “敬业求知、严格要求、艰苦奋斗” 的精神以及在艰苦条件下办卓越大学、培养精英人才的历史,提出了对于高校如何注重内涵发展的思考――与硬件建设相比,更要在软环境建设上下工夫;与培养创新能力相比,更要在培养创新精神上下工夫。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要持续发展就应该建设优良的氛围和培养模式,要结合自身实际,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精心耕耘,懈怠不得,也急躁不得。”
针对三类群体,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陈懿通过引证众多海内外著名科学家和名校校长的论述,以及分析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年龄,指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青年。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重要群体:大学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如何针对这些群体的特点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个群体中最年轻的群体是大学生,大学期间是能力、理想、品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本科教育必须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素质的关系。课堂上,高校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让同学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校园里,高校要注重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使学生勤学善问,学会思考,认真读书但不唯书,具有批判性态度。要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和制度促使大学生培养独立思考、探索求真的素质以及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待事物的远见力和洞察力。
对于研究生群体,他们既是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也是学习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学生,而且研究生处于“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这一人才链上继前启后的中间环节,因此必须处理好出成果与出人才的关系,不能“杀鸡取卵”。而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国家发展急需的中青年高级专家的一个重要来源,他们处于边工作边走向成熟的阶段。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使他们能够专心从事科研,解决现阶段青年教师面临担子重、杂活多、压力大、待遇低,静心做学问难等问题是这两个群体获得创新发展的关键。高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防止优秀人才外流的根本方法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完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精心培养、合理分配、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格局。
摆正本科教育,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陈懿在报告中对众多高校不顾实际争创“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进行了反思。现在许多大学根据“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划分,将之对应为“一流”、“二流”、“三流”,对号入座,并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实属见解错误、流弊无穷。他以美国大学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为例,指出过分提倡研究而忽略了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教训。他指出“研究型大学”应该是对教授和学生提出很高要求的大学,不等于研究为主教学为次的大学。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三项职能并重,不能顾此而失彼。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而对于教师而言,无论科研还是教学都需要全身心投入。科研要创新,教学也要创新;科研人才难得,教学同样人才难得。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需要创新和全身投入。陈懿引用潘旭澜的事例――三十个小时准备一节课,强调了教师对教学需要全身心投入。“分身乏术,心难二用”,他认为,高校要建立符合办学规律、人才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建设好师资队伍。
追求卓越教育,创中国特色一流大学
针对许多大学以创建“一流大学”为目标,陈懿院士有许多困惑:什么是一流大学?如何定义?他认为,与其不求甚解脱离现实历史依葫芦画瓢式的提“一流”,还不如像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的“止于至善”为追求目标,“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立足国家和社会的现实历史需要,不断趋向至善将是“超一流”的大学。
陈懿强调,要着力在“三严、三高、三基”,即严格、严谨、严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上下功夫,才能成其为超“一流”大学,培养出创新人才。要遵循办学规律,切实抓好软环境建设,用科学的态度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他特别指出,建立符合办学规律的体制与机制,培养创新精神,是解决高等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基本路径。
胡礼祥在讲话中,对陈懿院士一直来对学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报告内容高屋建瓴、富有启迪,令人明目扩胸,对于学院科学谋划“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今后要结合学院实际将报告内蕴的真知灼见运用于教育创新的探索之中。
人物名片:陈 懿,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多相催化、介观化学等研究,多次在国际会议作大会或邀请报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八项。发表论文25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1项,德国、欧洲以及世界专利各一项。曾任《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国际催化协会中国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校管理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