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马和德教授与同学们在课间交流
7月9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终身教授马和德博士受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客座教授。不顾旅途劳顿,两天后他便开始了在中国的教学。在十五天的暑假短学期中,马和德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们在一起。通常一下课,同学们就围上去请教问题。即便中午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马和德也多是用来和学生们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他告诉记者,上课的日子短,就尽量拉长和学生们接触的时间,能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现学现用”的授课
马和德给信电学院的本科生上《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上午8点半到11点半理论课,下午1点到4点实验课,这是他每天的课程表。除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他离开一会,理科楼的那两间教室成了他这十五天里安营扎寨的“家”。
马和德的授课内容以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为主,包括用于模拟电路设计仿真的P-spice软件和数字电路设计仿真的Quartus ii软件。他说:“我们上课所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软件,美国的硅谷都是用它设计产品的。”
相比信电专业诸多的理论性课程,这门课更侧重于实际开发与应用。从课程的安排也可以看出:上午的理论,下午实验课,配套软件的仿真与烧录功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在软件和开发板上进行实践验证。马和德注重培养学生现学现用的能力,“我希望理论和实践课的搭配学习,可以起到让同学们从“依葫芦画瓢”,到自行分析设计的作用。”他认为,现学现用,不仅帮助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掌握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亦师亦友亦“同学”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终身教授,美国航天总署火箭推动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当被问到在科学界、教育界的头衔中最喜欢哪个时,马和德笑着说:“我最喜欢做学生的老师、朋友。”马和德奉行“教学相长”的授课理念,他认为多花时间和学生一起,能够及时地反馈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十五天里,马和德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们在一起。通常一下课,同学们就围上去请教问题。“忙着解答时常会忘了时间,直到有同学提醒他吃午饭,一看表才知又半小时过去了。”学生李润钟说。即便中午是期间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休息时间,马和德也多是用来学生们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他告诉记者,上课的日子短,就尽量拉长和学生们接触的时间,能多解决他们的问题。“解答疑惑时,马教授全然没有架子,对于我们的提问,他说得很透彻,不管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都会解释下去,直到你完全理解为止。尽管所回答的只是本科生提出的简单、基础的问题。”电科200702班的罗霁非常敬佩马和德的敬业。
有着国外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中西学生的特点马和德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不同意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比外国学生被动的说法,“就我现在教的班来说,同学们都很勤奋、积极,课上的表现不输于国外的学生。我喜欢敢于问的学生,在课堂上,我希望是大家在听我说完后一起交流讨论问题。”听到老师这么直接的“表白”,围着他提问的学生们都开心地笑了。
“学生们也是我的老师 ”。马和德说,由于长年旅居国外,自己对中文有些生疏,上课时,碰到用语方面的疑惑就问同学们。“老师会像学生一样谦虚地向我们请教,有时他会因为用对了一个成语或典故而欣喜不已,非常可爱。”信息200701班的周永刚说。对于能够“挑出”授课过程中不经意间犯下小错误的同学,马和德更是赞赏有加。
用“心”完成授课任务
十五天的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直接的。上课幽默、不拘束,关心学生,这是马和德给学生们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李润钟非常喜欢他讲课的风格,“马老师讲课以实例分析为主,他讲的例题都很具有代表性,深入浅出,使我们都能够理解。”学识渊博,风趣幽默,这是信息0706班的王娅对马教授的评价。“他偶尔还会教我们几句美式俚语,和我们讲讲美国的风土人情,调节课堂气氛。马老师最擅长的是用‘调侃吹牛’‘哄’回你的注意力。”工科的课程不免乏味,在讲课过程中,马和德会不时穿插讲一些在美国遇到的逸闻趣事,用“调侃吹牛”的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在用心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马和德在其他方面还尽可能地为同学们着想。当下杭州天气异常炎热,他会提前安排同学把教室的空调打开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会自掏腰包,请大家吃冷饮。罗霁说:“从许多细微的地方能看出马教授的敬业和无私。”
个人魅力使马和德赢得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感激。十五天相处的时间虽短,但同学们表示,从马和德教授身上学到的为人处世以及在工作中认真严谨的态度是一辈子受用的。
新闻链接:华裔科学家马和德教授加盟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