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城市学院将于7月23日再次举办“校园开放日”
发布时间:2010-07-20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招生办公

    浙江省2010年高校招生文理科第二批学校投档线近日已由省教育考试院公布,录取工作在即。连日来,考生纷纷来电来函,急切想知道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都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哪些方面值得期待?报考条件有何要求?继6月26日后,7月23日学院将在北校区图信大楼再次举办“校园开放日”,为广大考生和家长解疑释惑。欢迎考生及家长届时亲自来学院考察和咨询,以便掌握动态,做出最后选择。

    一、我们的目标

    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市校合作办学机制优势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定优秀,国际化办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效卓著,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办学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高水平新型大学。
    为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我们的成果

    (一)教学改革

    学院共承担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6项,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项目6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浙江省重点专业,“通信工程”、“新闻学”为杭州市重点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法学”为杭州市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浙江省精品课程2门,杭州市精品课程13门;浙江省重点教材12部。
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浙江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19项。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浙江省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教坛新秀2人;杭州市属高校教学优秀奖 8人。

    (二)学科建设

    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药理学、国际贸易和企业管理等4个学科是杭州市第一批市级重点学科,网络与计算、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等3个实验室是杭州市第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目前,药理学被列为杭州市首批重中之重建设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岩土工程和新闻学等3个学科被列为第二批杭州市重点建设学科;中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被列为杭州市首批重中之重建设实验室,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商务信息分析和数字城市与电子服务等3个实验室被列为第二批杭州市重点建设实验室。

    (三)科研成果

    2009年学院承担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委托合作课题355项,科研项目总经费2100万元。其中国家及省市科研纵向课题54项,与杭州市政府部门合作项目为68项,其他社会(企业)合作项目233项。2009-2010学年学院共有37项成果获奖,其中厅及以上成果奖22项,包括获国家教育部三等奖1项,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卫生厅科技创新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杭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四)学生竞赛

    学院共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30余项,参赛学生通过努力拼搏在各项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际一等奖8项和国际二等奖27项,挑战杯赛获得省特等奖1项,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和省一等奖5项,程序设计竞赛获得亚洲区铜奖1项和省一等奖1项,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和省一等奖1项,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等。此外,城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IEEE电脑鼠竞赛等赛事中也有不俗的表现,荣获CCTV英语演讲比赛华东赛区冠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最佳辩手、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IEEE标准电脑鼠走迷宫长三角赛区一等奖等荣誉。有学生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且出版专著,并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学生申请各类专利获准8项。近两年来,已有12项学生科研列入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人才)计划。

    三、我们的特色

    (一)名校优势

    学院秉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神,传承浙江大学优良办学传统与管理经验,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理念与机制,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保证高起点高质量办学。学院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开展专业建设过程中,得到浙江大学的优势学科和师资力量有力支撑,在共享浙江大学图书馆、专业实验室等多方面得到有力支持。
    学院设立“高教立交桥”,每年在一年级的学生中,选拔1%的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本部相关专业学习;在四年级学生中,每年选拔百余名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二)名城优势

    杭州是一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充满现代化发展活力的城市。作为市政府直接参与举办的新型高校,学院在办学政策、办学资源、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学院与杭州市42个部委局办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合作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有关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杭州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会展研究与服务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政府支持设立了绿色建筑研究所、工业中心,在浙江省建立了200多家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度融入地方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学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师资优势

    学院着力建设一支学历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指导能力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职师资队伍,同时,聘任一批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浙江大学师资与具有专业实务经验的行业精英,参与学院的教学科研。现有专任教师664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53%,硕士以上学历占86.3%。

    为借鉴先进教育理念,推进学院“创特色,上水平”,学院还聘请了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原常务副校长)为学院管理首席专家,谭建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为学院特聘专家,康长杰(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原常务副校长)为学院学科建设首席专家,程伯中(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教授)为信息电子学科首席专家,何晋秋(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原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为海外合作首席专家,汪国成(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为护理及康复学科首席专家,杨国荣(香港制衣业训练局总干事、香港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为工商管理学科首席专家,黄河清(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原主任)为工业中心首席专家,宋海岩(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为旅游管理学科首席专家,唐大威(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副会长)为财务及金融管理学科首席专家,定期莅临学院指导办学,拓展学院教育资源,为学院的发展发挥显著引领作用。

    (四)国际交流平台

    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爱尔兰、芬兰、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知名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通过合作办学、课程合作、交换生计划和短期交流,使在校生有较多机会赴境外学习交流,开拓国际视野。 

    合作办学: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开展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两个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合作项目在校学生已达1000余名。

    课程合作:学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开展学分互认课程合作项目,有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项目获得进入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

    交换生计划:学院分别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日本佐贺大学、日本长崎国际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以及澳门旅游学院、芬兰米凯利应用科学技术大学等开展了   学生境外学习计划,互认学分。学院选拔优秀学生参与项目,每年参与人数达到30余名。

    短期交流:学院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项目,每年通过该类项目赴境外学生数达到300余名,交流范围涉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境外知名院校。同时还设立了多项由港澳知名人士资助的学生境外交流奖学金,包括陆增镛优秀学生国际交流基金、陆侯燕英经济困难生境外交流基金、唐学元商科优秀人才奖励基金、魏绍相工科优秀人才奖励基金、廖春荣国际交流基金和美国江浙工商总会国际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开阔视野。

    (五)博学计划班

    学院自2006年开设“博学计划班”,以多样性的成才目标、扬长式的发展平台、多元化的培养途径,旨在培养一批“博学多识、创新实践、素质取胜、追求卓越的深造型、复合型、创新型优秀人才”。目前已有200余名同学在这个团队中学习发展,首届毕业生中27%的同学考取国内外研究生,10%的同学通过立交桥转入浙江大学学习,10%的同学通过浙江省2+2的选拔转入省属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修完“博学计划班”课程规定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学院专门颁发的“博学计划班荣誉证书”。2010年学院继续在理工和经管类新生中选拔80名优秀学生加入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团队。

    1.卓越学习团队精神 
    学院直接管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扬长式的学习发展平台,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优秀的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激励、团队合作、携手共进,更加出色,更加朝气蓬勃。

    2.优质课程师资计划 
    学院选配最优秀的师资队伍,制定专门的课程修读计划,强化理科、外语等基础知识,加强人文、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培养。

    3.国际化培养特色
    学院建立专门的国际交流基金,每学年寒暑假资助学生出访交流,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学术能力。

    4.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强化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大学生科研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卓越领导能力。

    学院招生咨询联系方式
    地址:杭州市湖州街51号招生办公室
    招生热线:0571-88018551 
    招生网站http://zs.zucc.edu.cn:咨询论坛、留言版及时交流,更多信息上网查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