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母校建校十周年之际,远在美国求学的2006届毕业生徐杭平给吴健院长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徐杭平在信中讲述了自己在美国Dartmouth College攻读研究生的经历和感受,并从中美两种文化和两个教育体制的比较中,对母校的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祝福母校美好未来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以下是书信全文:
吴院长:您好!
我是2002届英语系毕业生徐杭平,目前正在美国Dartmouth College攻读研究生学位,学术研究方向:美国文化研究/跨国文化交际。值此我们ZUCC十周岁之际,远程捎来我最真诚的“生日祝福”,分享母校的成功喜悦。在我此时所在的美利坚这块土地上,必定还有许许多多的ZUCCer在学习,探索,奋斗和生活着。十年磨一剑,伴随着我们这些留学生的脚步声,城市学院的声音也已经踏出了文明古国,融入了全球化的“地球村”里!
Dartmouth College始建于1769年,而城市学院成立于1999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而美国仅有几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文明或者机构的成功都是在充分传承人类结晶的同时,不断地整合创新。而一个高等学府更是需要成为思考历史,创造历史,和引领历史的摇篮。城市学院拥有祖国的历史文化做积淀,还有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大舞台,再加上十年来打下的底子!
2004年,Dartmouth和英国牛津大学被Booz Allen机构认为是全世界最顽强的两所大学。而2009年如果还有这个奖项的话,它应该属于我们的ZUCC---最年轻最顽强的后来者!
国内十一长假刚结束,通过网络我也观看了北京隆重的国庆仪式。我们确实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感到自豪,而我同时在思考: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机器,我们到底在庆祝什么?面对五星红旗,无数儿女感动落泪,甚至泣不成声----那是一种精神共鸣,一种文化认同,一种栖居和奋斗在这样一个伟大国家社区中的个人归属感。国庆的主角是人,而中国的成功是人民的成功,国庆是人们庆祝自己勤劳和智慧结成的硕果。
城市学院十周年庆的主角当然也是人,每位ZUCCer:我们可爱的大学老师应该会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培养的学生而庆祝;我们辛勤的管理者应该为自己出色的工作和打造的学校文化而尤感自豪;我们的学校工作人员应该为自己的默默服务而骄傲,我想他们也应该会感受到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共处的快乐;我们全体学生和校友更是应该会为自己的理想,思想,青春,和奋斗的发源地而心潮澎湃,回忆曾经的年少轻狂和彷徨迷失时也会咯咯大笑,那是成长的烦恼;而那些帮助支持过城市学院的人们和机构也应该会对自己当初的眼光和判断感到满意,当然我们需要对他们充满由衷的感恩!
穿梭于两种文化和两个教育体制之间的我,希望在母校十周年庆之时,可以贡献自己的一点感想和对学院未来发展的个人卓见。这些感受源于我在母校度过的四年时光,来自Dartmouth College对我的熏陶,也结合了自己在新东方学校五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也是我跨文化交际,思考,观察,比较的产物。
美国文化的主旋律是Individualism,其实就是我们中国政府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一名学习西方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学生,我试图吸取全世界的精华,而西方社会的人本主义是我比较欣赏的方面之一,故在此试图结合人文人本精神来表达对学校建设和高等教育的一些未必成熟的个人视角。而如何融入和落实到中国的大环境里去,这需要开拓创新。
前不久,Dartmouth College迎来了新任校长Dr.Jim Yong Kim:常春藤联盟学校历史上首位亚裔校长。Jim是位医生,人类学家,国际人道主义者。在他的就职典礼上,他发表了精彩的演说,对Dartmouth College的未来和对高等教育阐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我将翻译和引用Jim演说中的一些思想来结合我的一些理解。
“你们是杰出的人才,你们进入了美国最难进的大学。你们有杰出的教授给你们上课。我们大家在这里都是为了你们!”这是我们的新校长对今年新生的肺腑之言。最后一句特别让我感动“We are all here for you.”这是一个教育家的情怀,我想这也应该是一个教学机构创立的唯一目标吧!还记得就职演说的那天,秋日阳光下,台上穿着博士服的教授们安详地就座着,想到他们是为了我们这帮天真的学生而聚集了在一起,那一刹那是最能感受到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生活,再也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了,我也领悟到了为什么Dartmouth College的校友对学校是如此的忠诚,他们甚至把母校当作精神的家园,常回家看看,来举行个party。Dartmouth College的校园内,树荫下,布满了几十年或几百年前的校友捐赠的木椅,他们把自己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产捐给学校,不图回报只希望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校园的椅子上,安安静静地,死也要在一起。
“We are all here for you!”美国人就是那么地理想,校园之内和校园之外都弥漫着一种理想的色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英语有其理想的感染力,人们使用语言的力量去激发人性的理想成分,理想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意愿。有人说,中国人和中国教育不崇尚理想。我首先对这样的态度表示怀疑,暂且不论之。但是有一点是我很肯定的:如果从事教育的人不理想,象牙塔里的人不理想,那这个国家哪里还有理想的人?或者说没有理想情怀的人为什么要选择从事教育事业呢?
我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对学习,和对将来从事的事业我依然会用理想去和现实接轨。那么关于对教育的分析,我就从理性层面来分析一下吧。“We are all here for you!”这句话所传达的讯息非常强大,显然我们的新校长力图构建一个"Dartmouth社区",让大家从内心有种归属感。这是一个学校文化的脊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属于他们的,是为他们开办的,是他们的家园。而Dartmouth对这种文化的构建,除了语言之外,行动中亦是如此。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呢?方法只有一个:从语言到行动,去善待他们!
青春蜕变期的大学生是一个很敏感的群体,他们叛逆,他们易变不稳定,但他们同样也很容易被感动感化,他们可以感受到谁在关心他们,是真诚的还是敷衍的,是实质的还是形式的。学校是一个抽象的机器,怎么样用学校的名义去关爱学生,那就需要细节去构建。细节让学校这个机器增添了人性的光芒。
Dartmouth College有连结全校的网络系统叫BlitzMail,每个学校社区成员都有一个帐号。这是个交流平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管理层和师生之间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学校的每栋楼里至少有一台电脑,而整个校园都是无线网络覆盖的。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起到了连接整个校园的巨大作用。今天我刚收到我们的校长发给整个社区的一份信,关于教导处的人事变动,对退休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和高度评价,并向大家介绍新任命的工作人员。这样的一份信,让学生和老师觉得自己参与进入了学校的运行过程,学校的管理层不再是神秘地行动,小小的一封信,彰显的是尊重,服务,细心,和开放。
我不知道Dartmouth College运行这样的网络系统需要花费多少代价,我也不知道中国这样的一个发展国家,我们学校有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去构建这样一个平台。但是我知道,比起它所节省的信息传达时间,以及所达到的效率和效果来权衡的话,一定的资金投资是非常值得的。想想面对面开大会小会的成本也不低啊!特别是时间成本,在美国人们的时间概念惊人地强,浪费别人时间是最不能被接受的行为!同时,我也相信新世纪的中国在网络技术方面应该已经不比美国落后了,至少在美国硅谷有一半左右的工作人员是华人。
营造校园社区感,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首先需要拥有这样的意识和理念,至少从语言层面和思维层面开始,然后再用细微之处去体现。这可以说是一个心理学的学问,也是一个公关学的议题。如何做好学生公关,如何抓住学生心理。其实投入不必很大,效果可以非常显著。关键是学校官方理念的传达和工作细节的关照,这也是一种策略,和远见,需要渗透到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中去。我可以罗列一些在Dartmouth College亲身经历和目睹的细节:最近流感盛行,学校发信询问同学的健康情况,采访学校的首席医生制作成视频,发给学生学习观摩;学校发信询问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希望学生可以找身边的人倾诉,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学校除了教堂,也成立了一个reflection group,自愿参加,几个学生聚在一起,一个老师带领着大家,一个小时时间谈谈自己一周的故事;这里的厕所永远都是干净的,有水果的香味,有消毒洗手液;这里的工作人员永远都是微笑着的,礼貌待人,把学生作为一个有尊严的成人来招待和关爱.....
“现在由我来掌管这所房子了,责任重大.....”新校长把Dartmouth College比成一座房子,多么温馨的比喻啊。如果你有了这样的理念,你的意识中和潜意识中将充满这个理念,从而不论你的形体语言还是说话语言都会流露这些思想,掩饰不来的。
“无论我们国家和世界对教育的需求有多么瞬息万变,Dartmouth College都能从容应对,繁荣发展,始终保持其核心的传统,清晰的目标;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帮助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如果我们对学习充满了无尚的热爱和渴求,那我们所作的任何努力的方向都是正确的;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帮助毕业生去影响整个世界,个人能力和道德情操两者并驾齐驱,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的新校长通过这段话,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对Dartmouth College办学目标的把握。当然,我们城市学院也有自己的定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我一直在思考ZUCC的这个办学目标-----什么是应用?什么是创新?创新和运用缘何而来?城市学院办学的深层哲学理念是什么?大学和技校有何区别?Dartmouth College新校长对教育这么理想的阐述是不是不适合我们城市学院?
“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需要我们团结起来,你们这代人必须有理想,你们的理想必须比前人都远大,但是光有梦想是不够的,你们必须把前人没有实现的梦想变成现实。学以致用,切合实际,充满理想!学习书本中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空谈理想或脱离实际,这里面恰恰充满了实用生活中我们迫切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和答案。哲学帮助我们清晰有逻辑地认识人类最深层的价值;艺术让我们用最强有力的表达形式传达人类共有的价值;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辩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伦理说,亦或排练一场舞蹈演出,这些事情都是充满了实用价值。它们能够让我们理解历史和现实,打开我们思维的空间去构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它们带领我们体验了美,体验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公正更美好的崇高价值。Dartmouth College的教育的目标是:理解人类生活的高尚,提高体验世界的实践能力。”
应用和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口号喊出来的,也是不可操之过急的,它们是需要大量时间和心血积淀的;创新能力的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需要积累好多的阅读量,需要反复地思考,实验,不断地探讨辩论,需要坐好长时间板凳熬出来的;而应用不一定要走出课堂,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应用一词很容易产生歧义,似乎和大学理念相违背,很容易使一个大学转变成一个技校;可以说城市学院这样的办学定位是门艺术,但是理解这个定位和落实这个定位本身也必须是门艺术,因为他的本质理解和字面理解相去甚远:必须非常深刻,透彻,系统和完整地拿捏!否则会模棱两可,半生不熟,甚至南辕北辙。教师和管理层首先得理解这个城市学院的大学精神!
我个人认为,对应用创新的理解和把握可以用两个英文词语来对照,training(培训) 和education(教育)。应用是属于培训层面的,因为它是技能,就像学开车,而应用要到达驾轻就熟的层面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最终完成的,显然城市学院大学四年是不可能帮助学生达到技能的高度娴熟的;比如培养一个会计,可能某个会计技校培养的学生比城市学院的学生应用能力好,如果他们学校有足够的实践培训的话;毋庸置疑城市学院不可以变成技校,那么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呢?在于创新,在于智力软件,在于厚积薄发,在于融会贯通,在于深邃广博;而这些方面不是技能,而是能力,这就需要education,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之一,是城市学院的真正灵魂!
我是毕业于外语学院的,所以我拿城市学院外语学院为例来说明我的个人理解。应该说我们的外语学院办学已经非常出色!外语学院担负着培训和教育双重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外语作为交流工具和听说读写应用技能(training);语言毕竟是形式,而语言需要依附在内容和思想之上,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心领神会,需要心智和灵魂的参与,比如对文学的欣赏,文化的洞察,和中西思维的对比,这些都是非常深邃,细腻,跨学科的探索,这就是教育的层面了(education).但是教育和培训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的,而如何结合两者是需要老师拿捏和琢磨,需要深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大脑习得过程,以及学习的心理过程。
往往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听说读写割裂分开,把人当机器培训。听力课你就给我听,阅读课你就给我埋头苦读.....学生怎么能够不感到无聊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哪能那么长呢?实际上,学生的耳朵,眼睛,大脑,神经是有机组成的,不是割裂的!这样的教学明显不符合科学规律!
“最高效的学习必须结合学生积极的实践,而不是被动地按部就班。”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如何提供实践机会是外语教学的关键之一,除了学校提供机会,更多的是勉励学生主动去寻找实践机会。我当初在城市学院学习的时候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培训自己:为西博会做口译;为外语杂志做翻译;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上课发言;英语角;交外国朋友;用英语写文章;英语主持;对着镜子自说自话.....想尽一切办法,到后来量的积累到达了质的飞跃,最后水到渠成,明显有种“喷井”效应。我就是把技能在无数次试验和操练中变得驾轻就熟的,大三那年我就开始做雅思考试的培训老师了,可以去培训别人了!
但是外语系关键的部分还是教育,从培训到教育的层面才是外语系的瓶颈。否则外语系的学生将没有竞争优势。外语系的学生除了可以运用英语以外,必须着重抓讲的是什么?外语界越来越提倡“以内容为导向课程”(content-based course),这样的课程实施上是对英语培训技能的夯实,但是除了这个功能外就是把外语学习扩大到更深更广的概念:语言的词汇语法背后的文化层面和人类层面和现实层面了。用外语谈论世界,历史,文化,甚至哲学,宗教!这些不是培训出来的!这些是熏陶出来的!这才是外语系的灵魂!
“‘焦点议题’是Dartmouth历史上DICKEY校长曾经教授的课程。他带领整个班级探究当时的一些重大议题,创造了一种可以让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得到尊重,理解和审视的学习氛围,全班集体的“对话”使课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Dartmouth College新校长的这段讲话让我不由联想到了从美国拿到英语硕士和英语博士学位学成归来的佘去媚教授开设的课程“国际焦点论坛”,她的这个创意和DARTMOUTH的这个课程异曲同工之妙。另外佘教授还开设了“体验文学”,“新闻写作”等思想内容丰富的英文教学课程,让人耳目一新。语言学认为,当大脑在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思想活动的时候,语言紧跟上来。言外之意:即使技能培训的课也不可以脱离思想内容!只是教师把握的着重需要调整!
我的这个观点用一个英文表达来表述的话就是: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智力思辨上具有挑战性).在Dartmouth College,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是这样的,老师就是不停地要挑战刺激学生,这种挑战是思辨的挑战。思辨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合,它把知识串联在一起,激活深化之,使之得到内化。我个人感受到,在城市学院的课堂中,学生没有被足够地挑战,学生们很沉默,大脑没有在使用!我发现大脑在思辨的时候,就没有心思想其他的事情了,也不会有任何的睡意。所以,城市学院课堂死寂的原因会否是:The classes are not 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增加智力对话吧!
没有思辨挑战性的课堂就不是大学课堂,构不成大学教育,这是一个根本的衡量标准!而思辨不是空辩,思辨的前提是学生在来上课之前,把布置的阅读全都完成。每个学生充分准备而来的,当然老师自身首先得吃透教学内容。所以理想状态是让老师教授他们自己研究比较深的领域,这样他们的教学可以驾轻就熟。我深信,城市学院的老师都是拥有硕士以上的文凭,即使教授新的领域,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他们也可以通过充分准备,大量阅读,可以远远在学生之上的。让课堂达到智力上高挑战性不是达不到的!是完全可能的!
“学习和创新需要团队的使命感,需要一个团队内所有成员的互相信任,需要尊重。在Dartmouth College,我看到了这些精神。任何一项任务都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想取得出色的成绩,必须要有团队的合作,信任,和共同的使命感。”我们城市学院的大学课堂也是一样的,每个学生,加上老师,大家都是一艘船上的乘客,大家得一起来探寻“真理”,一起辩论,集体参与,这样的课堂才可以达到大学应有的效果。
请不要怀疑城院的学生,我的经历告诉我,他们是聪明的,能干的,有创造力的,有潜力的。当你学会去热爱,感召,了解,激励和鞭策他们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是批沉睡的狮子!另外,必要的外部政策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学生评价体系,比如在美国课堂发言是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写作是极其关键探测学生研究成果的尺度。教师必须科学,公正和严格地落实自己的课堂和教学政策。在美国任何课程的第一堂课就是教师用于公布教学计划,内容和政策!不过,在美国,学生也是需要不断外部鞭策的,怪不得美国人把老师称为“slave driver”(驱赶奴隶前进的人)。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大学的灵魂是教学,这是我们Dartmouth College之所以杰出的关键所在。”Darmouth College的本科教学在2009年被评为全美第一,超过哈佛耶鲁MIT。同样,教学效果也是城市学院的灵魂!教学应该是神圣的事业: 古希腊的柏拉图,犹太教堂中的迈蒙尼德,神学院里的托马斯・阿奎那,他们都把自己毕生的经历都倾注在教学上了。
“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最理想的状态是通力合作:师生都得到了提升,并可以挑战人类已有的知识王国。在Dartmouth,我们的老师把他们自己的科研带进了课堂,科研和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深化。反过来,老师的这些科研议题得到了我们聪明的学生的挑战,从而激发和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我们不但会支持教师的科研,也会希冀我们的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探索发现新知识是师生共同的目标!”
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也是一个大学的关键之一!师生“利益”是双赢的!没有科研的教师无法给课堂带来新的元素和应有的深度!如何让学生成为老师的科研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可以研究的方面!
Dartmouth College的新校长在他演讲结束的时候深情地告诉同学们:
“我越来越被DartmouthCollege的“甜蜜”(sweetness)而感动,这里的学生之间有一种很独特的关系,你们友爱互助。大家构筑了Dartmouth大家庭!脚踏实地,而又仰望星空!”
我想我也应该改结束我的这份信了,尽管有太多的话要讲。我希望城市学院也是一个sweet community,希望我们的ZUCCer们脚踏实地成为真正的应用创新人才,但是也不要忘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寝室的阳台上仰望下星空,感叹下自我的渺小,如果你住在北校区,可以去美丽的河岸边静静地坐上10分钟,思考下那些哲学家们的思想和老师们的教诲。
我一个下午的时间付出如果对学校的发展有任何启发的话,我不甚感激!我非常理解城市学院的资源是有限的,我相信学校会合理分配资源,而且我始终坚信以人为本是根本!
最后,感谢所有帮助过我教育过我的老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祝院长您工作顺利,祝我们城市学院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应用,创新,理想,和可爱的新型大学!
We plant the seeds, water them, nourish them, and the sun will take care of the rest. We just need to believe that they will grow and flourish, in time.
此致
敬礼!
A ZUCCer 徐杭平
2009年10月10日
Dartmouth College, Hanover, New Hampshire, U.S.A
附 Dartmouth College校长Dr.Jim Yong Kim就职演说链接
http://www.dartmouth.edu/~news/releases/2009/09/2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