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尤其是近期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前景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创新就业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校前一个重大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浙大城市学院一直加大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投入,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有了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计划外的课程’,而应纳入学院整个教育体制中,加以统筹运作。创业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全真孵化三个层面的教育不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给予了大学生‘量体裁衣’的选择权!”在浙大城市学院院长吴健眼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而不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都去创业或毕业后马上进行创业。学院以创业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据了解,浙大城市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为核心,不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经商、创办企业等操作层面上,而是以“项目化实施,团队化运作,成果化结果,学分化管理,体系化组织”为目标,整个体系分为孕育、教育、孵化等阶段,包括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师资队伍三部分,其中课程体系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计划。
2008年初,相关师资取得专业教学资格后,学院正式面向全院开设了公选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KAB(Know About Business)和SYB(Start Your Business)。课程一推出,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创业还有具体的课程和读本对于同学们来说还是新鲜的,或许确切的说是同学们对创业知识的如饥似渴。首期全院共开设了四个KAB班和五个SYB班,首批学员约300名。
KAB和SYB课程是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为培养大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教学内容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课程运用成人学习原理,采取小班教学形式,通过大量的教具教学、互动教学和沙盘模拟等教学形式完成教学目标。除此,至今学院开办了四届创业人才孵化班,受到全国数十家媒体的关注,形象地被称为“少帅班”。
在实践体系中又包括实践环节和实践基地,其中实践环节包括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例如假期社会实践教育项目、SRTP科研训练项目、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项目、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创业导师指导项目、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孵化等项目。
搭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从2005年以来,浙大城市学院整合校内资源,先后组建了“新闻中心”、“信电创新实习基地”、“工业中心”等15个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这些校内基地重点训练学生的特长和专门技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如外语全景学习中心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杭州市的地名、路名、产品包装名等翻译错误的采集和更正;法律实训基地则模拟现实法庭审判的方式,开创了模拟法庭的特别训练;学生EMSD(四自管理)综合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开展工作……
浙大城市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已经举办了三届。从创业方案的提交到初赛的答辩环节,然后将脱颖而出的学生再进行集中培训到公开陈述、答辩,创业大赛俨然已经成长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通过团队的形式,在大赛中获得了真正的锻炼,尤其是大赛中专业的培训模块让参与的学生们觉得受益匪浅。创业大赛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创业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更提供了一个酝酿创新思维的平台。
2005年,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升起了一面闪闪夺目的创业教育旗帜――创业实践基地。学校腾出部分用房,免费提供给学生创业,让学生的创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将创业梦想接入现实。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创业基地已经成为了一个面向全院、学科交叉、合作开放、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全真模拟型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创业基地的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创业团队和很具操作性的项目,E彩,C-UP等不少大学生创业团队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在这几年里,创业基地的运行更加成熟、规范,一个个学生项目被转化为实体。如今的创业基地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创业流程和体系管理,而是用更新颖的理念和规范去拓展学生的创业素质,不少学生创业团队已经在探索企业传承问题和企业文化的塑造。
大学生创业从校园实战开始
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的接待日里,总有同学预约和他交谈创业故事和创业理念。他也经常参与学生主办的创业论坛,受邀学生开的小饭馆试菜,抽空去创业街和同学们沟通交流……“我们并不在乎学生在创业小试牛刀的时候能否掘到第一桶金,我更在乎更高兴的是同学们经过实践后向我汇报他们的收获和体会。”
去年6月,为加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力度,设立了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今年2月,学院又启动筹建了创业学院,现任创业学院副院长为学院广告学2007届毕业生杨杰。他在大四期间依托创业基地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杭州中地网博广告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个权威性、专业性、全国性的网络房交会的发起人和运营商。
“‘创业学院’仅仅是一个名词,我们的目的是使好的学生企业实现创业人才孵化。”这是杨杰给予创业学院的定位。为了方便学生创业,更专业的引导学生创业,创业学院设立了中鼎创业孵化园,帮助大学生把“创业梦想”转变为“创业行动”,把“创业项目”付之于“创业实践”。对于有能力、有志向的学生,学院将从资金、技术、经验等多方面对学生企业进行孵化指导和支持。正如创业学院的宣传语“来吧,编织起飞的翅膀,托起创业的梦想!”
但是,学生项目要进孵化园区门槛并不低。“创业学院有一个项目评估委员会对项目进行审核,只有优质的项目才能入园。”杨杰坦言,这是防止许多学生仅仅有个天真的想法和富裕的家庭就盲目创业。“学生的项目通过专业委员会进行一个综合评估,能大大减少失败的概率,可以将创业成功率提升到70%左右。” 杨杰解释。目前学院在筹备开设创业企业管理研修班,届时将结合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企业的生存,增加企业的生命力。
据了解,目前,创业学院已有入驻学生创业企业5家,正在办理工商登记证的有4家,参与创业的学生达60余人;已经或即将进驻的实训企业有4家,预计将提供实训岗位40个左右。这些企业,除享受杭州市规定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外,还将享受孵化园区内的优惠政策,如房租全免,共享城市学院的一些配套设施等等。今年4月中旬,浙大城市学院争取到了“浦发银行大学生创业实验园”提供的基金,对园区里的一些优秀创业项目和团队给予资助和奖励,为城市学院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进行创业。往后,创业基地和创业大赛将会更多地联系和对接,形成城院更加完整庞大的创业体系,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平台和锻炼机会。
2007年,2007届毕业生杨杰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2008年,2005届毕业生谢浩魁、2007届毕业生陈洋帆被评为“杭州市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2009年,浙大城市学院创业团队“手把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获杭州首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日前,由凤凰网财经频道、新浪网教育频道、搜狐网教育频道为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MyCOS)发布的2009年全国非211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就业能力位居第12位,薪资水平居第29位,就业能力排名比2008年榜单整整提前了10位。如果浙大城市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之路喻作创新创业之路,那么这些将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将鼓舞着全院上下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