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建构学院创业教育体系 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发布时间:2008-12-12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在就业市场环境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12月11日下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主持召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研究如何建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新跃、副院长应晶出席研讨会。  

    城市学院自建院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全省本科院校中一直处于前列。然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尤其是近期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前景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会议认为,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创新就业理念,拓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会议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价和考核”和“院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的项目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2009年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的筹办工作进行了讨论。2007届毕业生杨杰应邀参加会议,并对母校组建“创业学院”发表了意见。 

    近年来,学院一直加大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投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如聘请14位著名民营企业家组成导师团队,为学院创业团队进行创业指导。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创新创业文化节”,文化节包括“创意金点子”征集大赛、“挑战杯”辩论赛、电子杂志大赛、“我是榜样”等系列活动。为期六个月的学院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也于日前落幕,共有102支参赛队伍参与了此次比赛,大大超过往届水平。学院还通过开设KAB(Know About Business)和SYB(Start Your Business)等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目前各个分院有300多名学生正在接受培训。在此基础上组建“创业学院”的计划正在酝酿中。 

    与会者认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氛围孕育、教学指导、课程研究、成果认证”四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计划外的课程”,而应将其纳入学院整个教育体制中,加以统筹运作。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能给学生以理念的强化和知识的积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创业项目的孵化器,使更多适合的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实战环节。 

    为激励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胡礼祥提出了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认证机制”的设想。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考证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并最终形成一份反映学生竞争力的认证证书。他表示,通过对学生竞争力的认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证书将成为本科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之外的‘第三证书’,充分体现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教育教学特色。  

    胡礼祥强调,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必须做好以下三点:一要健全完善学院的专业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机地进行结合,形成合理的互补;二要注重实践环节,加强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要深入研究,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他希望学院各级教育教学机构和管理部门,更新观念、落实政策,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奠定基础。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