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一转眼,我即将毕业。回想在城市学院度过的时光,常常感慨光阴似箭。
还记得,第一次进入学校报到的那天,拖着大行李箱,跟着学姐走进校园时的兴奋与忐忑;还记得,第一次住进集体宿舍在空荡荡的寝室里等待室友到来时的期待与不安;还记得,第一次开班会,同学们自我介绍时的紧张和羞涩;还记得,第一次选课,敲惯了键盘的手指因为紧张而颤抖和潮湿;还记得…,太多太多的第一次。这一切,仿佛昨天才发生。
在经历了数年的寒窗苦读、经历了人们称之为黑色六月的高考后,终于踏入大学的校门,总是有一种情绪在内心里冲动,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要学什么课程,可以自己安排选择;上课时不再是以自然班为单位;没有了固定的教室、没有了固定的同学、没有了固定的座位、甚至没有了固定的课程表,一切的一切跟高中都不一样了。新鲜劲儿引导着我在大一选课时把自己的课表排得满满的。除了必修课外,还选了不少有兴趣的公选课,对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日复一日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循环,新鲜劲儿过去了。基础理论课程的枯燥使我对接下去还要继续的学习生活感到了一丝迷茫。大二的一段时间里,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二的时光。
暑假回校后,与同学们交流后得知,暑期中,有的同学在做家教、有的同学到企业社会实践,大家都过得很充实。反观自己,感到非常惭愧!我对自己说,不能再这么虚度光阴了。我决心改变自己,重新振作,补回失去的时间。于是大三的我焕发了精神,重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学习。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经常要进实验室,我一直以来对自己动手做实验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在药物课程中我了解到药效与物质分子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对神秘的分子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分子结构是化学家的研究领域。非常感谢城院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优秀的师资力量,感谢城院对学生“不务正业”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在常规的课堂学习之余,还能找老师指导我进行非课堂教学的学习。
2007年的暑假,我进入实验室参加药物分子结构方面的研究。第一次独立进行研究性的实验,我的心里很没有底,对自己的能力也没有信心。但是在浙大化学系副教授聂晶晶以及城市学院医学院阮红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研究生杨倩学长的耐心帮助下,我终于从不敢到敢、从不会到会,尝试了从不同溶剂中进行结晶,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测定不同结晶的晶胞参数,并进行比较。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比较,终于得到了一种与已经报道有着显著不同的晶体。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那种兴奋和激动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但是我从指导老师的教导中知道,对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来说,得到结果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应该整理实验数据、测量衍射强度信息,计算得到晶体结构,从而获得结晶体中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最初的兴奋过去后,我又开始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工作。一个辛苦而充实的暑假过去了,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SCI学术期刊《Acta Crystallographica E》上。虽然这不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果,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加了对科学研究的了解,还提升了对科学的兴趣。
我很快就要从城市学院毕业了。尽管我现在还不知道我今后将去向哪里、将从事什么工作,但是我相信,在城市学院的这四年风雨、四年曲折、四年努力、四年收获,将永远是我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