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高水平大学应在区域创新中唱主角
发布时间:2008-02-05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等学校的发展和变革始终是由服务对象的发展和变革所推动的。尤其是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发展,创新创业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迫切要求高等学校与国家目标、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越是发达的经济,越是高水平的大学,越需要产学研合作。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是一个世纪来浙江大学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浙大在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研究的同时,主动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努力为浙江发展作出贡献,赢得了全省上下对学校的大力支持。长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解决浙江大学发展困难放到全省工作大局的高度。省委常委会曾来浙大召开,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浙江大学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在新校区建设、老校区土地资源优化布局等重大建设项目上,省里和杭州市都给予浙大及时的指导和大力的支持。

  找准自己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位置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在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必须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努力成为区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要立足区域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浙大注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提升的需要,完善专业设置,调整招生计划,改进教学内容,加强创新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输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浙大注意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区域新办高等学校,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两个独立学院,即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如今两所学院已达到万名学生的规模,被教育部领导评价为独立学院办学的示范。浙大还注意办好面向区域发展的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学校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国特别是浙江全省各市县。

  二是努力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高地。高校为区域创新建设服务,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在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升区域产业中发挥引领作用。浙大积极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已经在浙江省参与建立了十多个重大创新平台。其中包括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机电一体化及装备创新平台、农产品现代储运加工与配套装备创新平台等;包括面向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诊治创新平台、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创新平台、生物技术与种质创新平台;包括面向区域内块状经济发展的环杭州湾区域先进纤维创新平台、杭州数码纺织创新平台、杭州精品皮革制品创新平台、温州数码皮鞋创新平台、温州高低压电器创新平台、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义乌日用小商品创新平台、永康高档金属制品创新平台、衢州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平台等。

  浙大组织力量承担区域重大战略课题。在浙江省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内,浙大建议省里确定了钱塘江水资源保护、浙江山地丘林开发利用、节能型建筑等7个重大专项。2007年,浙大又主持或参与了一批与省内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包括“支持全过程动漫创作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4个省部会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个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以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专项等。

  浙大还积极推进与浙江龙头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设计中心,攻克制约产品链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十五”期间,浙大与浙江龙头和骨干企业合建了近100家研究开发中心。2006年学校横向科研经费超过6亿元。据《2007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显示,浙大2006年输出技术成交经费总额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三是努力成为区域内块状经济发展的战略伙伴。如果把某些省、浙江省大部分地级市和经济强县划分为“块”的话,浙江大学就与它们大多建立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关系。浙大已与浙江省9个地级市、17个经济强县(市)及贵州、江西、云南、山东等省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据杭州市科技局2006年统计,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高新技术开发区信息技术龙头骨干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项目等,浙大教师参与的都分别占到80%以上。特别是杭州市农业科技重点项目,全部有浙大教师参与。杭州市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与浙大有关的占65%。又如,浙大与宁波的合作现在已基本覆盖到市辖各区市县,发展势头非常好。

  浙大还为这些省、市、县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学校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央农办副主任陈锡文同志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同志担任研究院董事会董事长。2006年11月,我们又与国务院西部发展办公室联合成立了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此外,浙大还成立了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努力当好区域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

  浙大还在湖州、嘉兴、绍兴、金华、温州、海宁等地建立了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十五”期间,浙大在浙江开发和转移了3000多项高新技术,创造产值达到1000亿元,创造经济效益初步估计在250亿元以上。

  转变理念,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浙大在服务区域创新体系中作出贡献,发展自己的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在服务理念上,从适应性服务向主导性服务转变。近几年来,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目标,浙大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比如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目标提出“高水平,强辐射”,“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等战略部署,把服务区域创新体系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比如提出坚持“顶天”与“立地”的结合,首先是“立地”,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在此基础上来实现“顶天”,即凝练课题,深化研究,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浙江大学地处长三角地区,这一区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先行地区。区域发展遇到的往往是先发性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对全国都有意义。

  二是在服务要求上,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长期以来,高校服务地方呈现出项目相对分散、层次比较低、质量不高的状况。近年来浙大提出,推进以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为导向的社会服务,比如通过建立校地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搭建合作平台,使零散的小项目整合成系统的大项目。2001年浙大横向科研项目100万元以上的只有78项,2006年达到185项。最近,浙大与宁波市把国家目标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顶层设计,推出了11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合同金额达1.2亿元,其中2个项目还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批启动项目。

  还有建立完善合作项目质量跟踪机制,加强对立项、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管理。比如学校与湖州合作项目比较多,我们专门成立了赴湖州挂职工作组,在龙泉建立了合作项目首席专家制,实施项目质量的监控。

  三是在服务模式上,从个体型服务向追求总体效益转变。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体制机制创新,把分散的合作汇聚成集中的合作,把个体教师的行为上升为学科、学院和学校的行为,才能实现“双赢”。

  学校建立完善了校地战略合作的协调管理机制,每次与地方签订合作协议,都要组成由双方领导、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合作促进委员会。如浙大与杭州市自2000年确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来,成立了由杭州市委书记、浙大党委书记任主任,杭州市长、浙大校长任第一副主任的市校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发展和规划合作组、科技和创业合作组、人才和教育合作组、建设和后勤合作组、新农村建设合作组、发展现代服务业合作组等。委员会每年举行年会,总结工作,提出任务,各专项合作组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

  学校制定了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多作贡献,我们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中,专门增设了技术推广系列,使一部分在推广科技成果方面有专长、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得到相应的肯定和承认。

  学校为教师服务区域创新搭建平台。为了适应大规模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的需要,我们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在原有的科技处、人文社科处基础上,调整成立了科研院和人文社科院,以组织协调全校力量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目标联合攻关。

  四是在服务目标上,努力体现长期性、前瞻性,从项目合作向战略合作转变。高校与地方合作,合作得好,对校地双方实现长期发展战略有益;合作得不好,可能就是“一锤子买卖”。其关键就是要从战略高度来谋划合作,实施合作。

  一要结合双方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开展合作。浙江大学追求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各个地方发展也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双方的合作必须有利于各自重要发展目标的实现,才是有生命力的、持久的合作。二要结合双方的优势开展合作。大学有优势的学科、优势的教学资源,地方有优势的自然资源、产业优势和政策环境。双方在合作中坚持优势互补,能使双方的优势更优,合作更牢国。比如浙大与湖州市的合作,浙大拥有在全省占有明显优势的农学类学科和科技成果,而湖州市上上下下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强烈的需求和支持,这项合作进展非常顺利,学校的农业学科赢得到了大量的资源支持。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