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日,共和国已经整整走过了58个年头。在这举国欢庆的美好日子里,城市学院的广大师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学生记者日前采访了学院部分老中青教师和学生,请他们回忆当年欢度国庆的日子,从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和肩负的责任。
30、40年代:沧海桑田 时代巨变
学院院长王立人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50多年来,他伴随着新中国成长,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发展变化。回忆往事他激动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然曾经比较落后,但凭着“人穷志不穷”的精神,中华儿女在广阔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王院长希望今天的大学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明确肩负的责任,以“大气开放”的精神面貌,挑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成为让父辈们可信任、可依靠、有能力的接班人。
“以前每到国庆节都有很多庆祝活动,如广场集会、彩车巡游、文艺汇演等等。”年逾古稀的老教师李寿福在言语间很怀念以前的国庆。而在外语教师朱瑞明眼里,现在的国庆和以前一样热闹,只是庆祝的方式不同。“以前,庆典活动总是发动全民参与;现在,可供的选择多了,更多的人会利用假期休息放松,缓解工作压力。”
50、60年代:亲历困苦 重任在肩
回忆起曾经亲历的艰难与困苦,不少50、60年代出生的老师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必须争分夺秒创造新业绩。
创意学院(筹)总支书记董尚胜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回忆了自己80年代在原浙江农业大学教书时留学日本的经历。因为曾在国外求学和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更能体会祖国在心中的份量,每逢国庆便特别激动和自豪。
“现在,我们的国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地位都提高得很快,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而即将到来的十七大,将是中国建设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谈到国庆的安排,年过半百的计算学院院长王泽兵表示,他会留在学院继续工作,并与留校的学生们共度节日。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衷心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中华民族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桦接受采访时非常激动,她认为,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人才培养的使命感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身上的担子重了,责任意识更要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量与度的提升,是她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70、80年代:继承传统 不辱使命
商学院教师杨海峰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对于国庆他印象最深的就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很遗憾没有赶上那个伟大的年代出生。衷心希望十七大顺利召开,祖国日益繁荣富强。”他激动地说。
“国庆”对于信电学院的沈国庆同学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是因为名字里含有“国庆”二字;更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在国庆节结的婚。他希望自己的父母身体健康,祝福祖国母亲永远繁荣昌盛。
在大四学生眼里,国庆长假依然忙碌。“我这七天肯定还是在自修教室中度过吧”,作为“考研一族”中的一员,工程学院的李同学这样说道,“抓紧时间准备,考上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将来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的培养。”
“‘80后’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我们肩负的使命,决不比以往任何一代人轻松!”法学院的一位新生表示:“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勤学苦练、立志成材,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