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召开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会议
城市学院“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规划”日前出台。规划显示,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步骤将分三步走: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为第一阶段,即“调研与起步阶段”;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为第二阶段,即“发展与创新阶段”;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为第三阶段,即“总结与提高阶段”。
基地建设规划工作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院长王立人、党委书记胡礼祥曾多次主持召开会议,讨论相关事宜。在规划出台前,信电创新实习基地、数学建模实践基地、营养与健康服务基地等十多个基地,对本基地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阶段目标等进行了分项规划。此次“建设规划”的出台,为各基地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适应时代 呼之欲出
十一五期间,是学院“创特色、上水平”,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的关键时期。为构建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促进的互动新机制,凸现城市学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一批批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集教育教学、研究开发及社会服务多功能的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在校园内诞生。
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顺应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针对城院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有城院特色的教育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和面向未来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综合素质。城市学院院长王立人表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全局规划 分步实施
据了解,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目标已基本完成。比如成立城市学院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和基地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基地的总体规划、政策制定与实施、基地审批与评估、经费下拨与管理等工作,协调学院基地建设各项事宜。办公室前期通过对各分院、部门、直属各单位进行调研,研究各分院、部门、直属各单位设置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的可行性,完成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可行性研究与初步方案设计。
在第二阶段,学院将大力加强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建立至少15个左右的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至少3000名学生能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完善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的覆盖面。此外,还将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在基地内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校内基地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同时成为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研发基地和智囊库。
在教师培养上,还将通过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平台,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有计划、有目的让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到实践基地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基地开展实践实习活动。
稳步发展 促进提高
20个以上的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保证至少有5000名学生能够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参加实习实践教育活动,至少50%的教师能够参与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各项工作中。另外,成立若干家学生创业实体公司,建立学院学生科研成果转化途径与模式,提升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这是五年计划的目标。
此外,逐渐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完全挂钩,基地办公室将总结城市学院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的模式、途径、方法及组织架构,建立一整套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设立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考核指标,同时对各个基地的科技开发与承担的社会服务工作提出量化指标。通过评估,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并做好示范基地奖励和经验推广工作,促进基地建设水平的提升。
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指出,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出发,以在校园围墙内与社会接轨为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的助推器,是创新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改革的探索平台,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会成为城市学院办学的特色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