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将新闻中心建设成大型的开放型的准职业化实验室。”这是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在听取了传媒学院老师和学生关于第一课堂如何进入新闻中心工作座谈会的发言之后对与会人员提出的要求。
11月15日上午,传媒学院举行了第一课堂如何进入新闻中心工作的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副院长庄华洁,党委副书记斯荣喜,党政办副主任兼新闻中心主任徐波,传媒学院院长张梦新,传媒学院副院长兼新闻中心副主任王玉生,传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张兰欣等领导及相关老师和学生。会议由王玉生副院长主持。
在会议上,传媒学院副院长王玉生介绍了传媒学院第一课堂和新闻中心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多年来,传媒学院在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上成绩斐然:4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为传媒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在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上,传媒学院重点参与了新闻中心,会展研究中心等的建设工作。新闻中心作为传媒学院在校内的实习基地,传媒学院在其建设运行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撰写设计文案,提供师资支持,学生资源的配置及调动,设备上的支持以及新闻中心硬件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等。一年时间,传媒分院的一大批学生得到了准职业化的培训,不论在素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自信心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锻炼,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传媒,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闻中心也为传媒学院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阵地。
为了将第一课堂与新闻中心更好地相结合,传媒分院正在进一步思考与新闻中心工作的进一步合作问题,如:新闻中心的工作如何与传媒学院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新闻中心如何成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点?传媒实验中心的规划建设如何与新闻中心的规划建设相结合?学院宣传办公室对新闻中心的管理指导与传媒学院的管理指导如何结合?对新闻中心中传媒分院的学生培养与非传媒学院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如何结合?如何做到学校运营机制与媒体的运营机制相结合?
对于这些思考,需要寻找有效的结合点。传媒学院将在现有的队伍的基础上,阶段性的将第一课堂融入到新闻中心的工作队伍中去。传媒学院准备在下个学期开设出六门新闻实践专业课程,开展与新闻中心的有机结合,它们是:《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评论》、《新闻评论写作》、《广播新闻采写》、《电视新闻采写》、《网页设计》。
其中教课的教师中有三位直接来自媒体,他们的指导不仅可以为新闻中心的工作带来大量的实践经验,有效地促进新闻中心的工作,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体会理论指导,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在会议上,同学和老师都做了热切的发言。面对低年级年级学生参与多高年级学生参与少等队伍年级构成不合理现象,传媒分院新闻系系主任黄先义提出了三个形式的建议,即供稿式、参与式、承包式,将学生的期末成绩学分与参与实践的工作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少学生则提出加强学生实践时指导老师的指导,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有更多实践发展空间等要求。
胡礼祥书记在听取了老师、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后,首先给予了肯定。他认为,对于新闻中心这个机构,要给一个明确的定位,新闻中心的成立是为了培养人才,一切工作应以育人为中心,应该致力于探索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第一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让学生在专业水平上有所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队伍运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胡书记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建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达到理论基础和实践的结合。而传媒分院的做法可以作为城市学院自身发展的经验,为其他分院进行借鉴。
庄华洁副院长在会上指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一个口号,应在工作中体现出来,传媒学院在实践基地建设上是相当突出的。教学是教知识和应用知识相结合的过程。作为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也是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要让老师真正投入到教学改革体系的最深层次中去。
斯荣喜副书记指出,新闻中心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技术途径,第一课堂进入新闻中心是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迈出的一大步,现阶段只有六门专业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以后可以再接受更多的课程进入新闻中心的实践工作。
最后,胡礼祥书记对会议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说,在第一课堂进入新闻中心的过程中,要在组织架构、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