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城市学院交流探讨“3+1”教学经验
发布时间:2006-06-08 信息来源:城院新闻中心
城市学院从99级以来开始实行“3+1”的教学模式,即“3年课堂教学+1年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取得了一些经验。院长王立人、副院长庄华洁日前召集各分院教学副院长、各系主任,就“3+1”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交流。会上各分院就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展“3+1”模式教学,做了经验介绍。

计算分院以“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理念,根据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把学生培养的定位于既不是单纯的研究型人才,也不是完全以技能培训为目标的高职高专类型人才。他们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统一了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造力和操作技能”为突破口,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计算机专业特点,分院把大学四年分成3个阶段:用2年时间学习数学、外语及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等;用1年的时间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最后用1整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分析、设计和编程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利用短学期集中学习实用编程技术;加强“211”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毕业实习;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工程分院根据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构建分类设置、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相对独立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组织管理上,他们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划分若干个实践模块,以实践项目作为基本教学单元,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促进潜能外现;在教学建设上,实现自主式的实践教学,尽可能把学生对指导老师的需要转化为对指导材料的需要,使学生助教成为可能。

传媒分院采取的是与“3+1”相似的“2+2”模式,也是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又要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分院主要针对所创办的特色班――穆青新闻班和国际新闻班进行介绍。特色班开设小班上课,在国际新闻班尽管只有20个人,但是他们都具有着三方面的知识架构,分别是外语、新闻和国际方面的事务和礼节。

商学院介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3+1”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为给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及时地修改了教学计划,把专业实习安排到了第七学期。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时发现了现实中的问题,可以对这些问题持续观察、思考、分析,就成了毕业论文的选题,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实际依据。经过四年这样的专业实习实践,建立了一批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信电分院为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分院实践教学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该分院成立了“创新实习基地”,承担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毕业设计、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指导和评定工作。分院成立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全面负责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学生科研、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科技活动的组织、培训与管理。

在听取各分院的介绍后王院长表示,实行“3+1”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从多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实施时要考虑分院、专业的具体情况,不必搞“一刀切”,即使是同一分院也可以设立不同的模式。教学模式不要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要注重效果,其最终目的是探索出适合城市学院应用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模式。

(陈丽�)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