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是城市的语言,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悦耳动听?蛋形的国家大剧院、宏大悦人的黄龙体育场、2008年北京奥运体育中心"鸟巢"、"水立方"游泳馆。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把这些原本不可能的建筑变成现实。10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结构专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董石麟教授应邀出席城市学院五周年庆典,并作题为《现代空间结构应用与发展及2008北京奥运会热点工程》的学术报告,详细讲述空间结构技术的魅力。
董石麟,现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兼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空间结构》杂志主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计1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
董石麟首先对空间结构的分类做了概念的界定和简明的介绍,接着从“组合网络结构”、“预应力网络结构”、“张弦梁结构”、“斜拉网格结构与索膜结构” 、“索穹顶结构”、“开合结构”、“特种结构”七个方面,结合国内外著名工程实例对现代空间结构的应用与发展进行系统的阐述。董石麟还详细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热点工程。他从奥运工程建设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八字”方针入手,重点介绍了“鸟巢”体育馆、“水立方”游泳馆和五棵松篮球馆。国家体育场的鸟巢是由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桥架围绕碗状坐席区旋转而成,结构简洁,设计新颖独特,为国际上极富特色的巨型建筑。
董石麟表示,北京奥运工程技术先进,适合国情,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最后他强调,中国的建筑业需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更需要自主发展并走向世界。
(记者 周海生 王莎希 摄影 缪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