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城市学院?大学四年中有哪些打算?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有什么要求和建议?10月10日,城市学院召开新生“精英奖学金”获得者座谈会,院长鲁世杰与同学们亲切交谈,交流思想,畅谈体会。
座谈会上,鲁院长首先向与会同学提出五个问题:一、为什么来上大学?二、为什么选择城市学院?三、大学四年中有哪些打算?四、四年后有什么打算?五、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有什么要求和建议?
国际财务与金融(中澳双联班)的丁宁同学在发言中说,她看重一所大学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看硬件、师资条件好不好,来选择是否就读。她觉得城市学院在第三批院校中是最好的,给同学提供的成才机会和出路也很多:可以通过高教立交桥进浙大,可以保研,也可以出国进一步深造。丁宁同学表示,经过一个月的大学生活,她对城市学院已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明确了学习目标,抓紧时间,学好英语,转入浙大。
谈到大学英语的学习,鲁院长引用了一位曾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的话说,如果你要听懂别人所说的英语,你自己就需要有几千个单词;如果你要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只需要五百个单词。因此,同学们不要担心词汇量不够,要尽可能说,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锻炼胆量和反应能力,久而久之,就会逾越说英语的障碍了。同学们每天都应抽点时间念念英语,也可找外教或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同学们提出了自己最关心的学习问题,鲁院长均给予详细地解答。
许多同学就“高教立交桥”提出:立交桥具体是怎么操作进行的;城院的教材与淅大的相异,大一时的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城院学生该怎么办等等。
鲁院长说,关于转浙大同学的挑选,条件有二:一是大一第一学期末的成绩须列年级前十名;二是通过浙大组织的考试。针对浙大的立交桥考试,学院会适当安排辅导。在课程安排方面,城市学院在建校之初,对浙大课程表稍做修改,就在学院执行。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学院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科学制定了自己的课程计划,理论课时较浙大少,主要重在实践。
鲁院长指出,如果同学们一年后通过“高教立交桥”进入浙大,就必须做好思想准备,不仅要学好浙大二年级的课程,还要补上大一的课程,会很苦很累。而熬过了大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就会提高,学习也会相对轻松一点。新闻系2000级有两个转到浙大学习的女生,第一年回来时是哭着说太苦、太累;但四年后,两人双双保研,成为浙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所以大家只要努力,即使课程安排有所出入,也不是障碍。
部分同学提出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鲁院长说,学院从2003级学生开始,规定大一同学不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主要是考虑到同学们刚进大学,英语水平有所欠缺,即使通过考试,分数很可能不高,无法参加口试考试,还会带来其他的负面影响,希望同学们理解。就同学们询问的是否自己可以出钱请外教的问题,鲁院长说,学院外教人数有限,同学们要自己花钱请外教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提高英语水平,比如在课余时间与外教多沟通。
还有不少同学反映了跳级、借阅图书及生活上的一些问题。鲁院长重点解释了学院关于新生不准购置电脑的规定。他说,电脑是把双刃剑,学院主要是希望新生能够好好学习,才做出此规定,像清华大学等高校也有类似规定。
座谈会结束时,鲁院长语重心长地说,教育是为每个人的未来做准备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每个人只要确立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总会成功。他说,在大学里最重要是培养能力,学会怎样学习。大学只有四年,但人的一生有几十年时间,只有学会了怎样学习,才能立足于社会。培养能力也不能离开学习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他希望同学们多和高年级学生交流,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会后,许多同学表示,进入城市学院学习是他们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点,他们一定会好好努力,争取成才。
(记者汤晓露 编辑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