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汇报》昨天发表长篇报道,介绍浙江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经验。文章配发的编者按说,浙江高等教育近年来的发展是超常规的。1997年浙江高校学生只有11万,今年将达到50万。在高校的扩容中,政府的投入非常有限。他们的秘诀就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金,在公办高校中发展独立设置的民办二级学院。当时他们也曾受到质疑,受到压力,但他们认定目标不动摇,事实证明这是符合浙江实际的成功之举。
民办学院在不少地方被视为“鸡肋”,每到招生时校方总为生源发愁,然而在浙江,众多民办二级学院却成了“香饽饽”。前几天,浙江的民办本科和按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开始录取工作,尽管这些院校收费较高,但不少学校生源充足且投档线高。浙江民办二级学院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呢?专家认为,民办二级学院在浙江诞生五年来,因其办学规范、管理严谨,再加上专业热门,已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特别是今年民办二级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令人满意,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愿意多花钱读民办本科。
文章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高校作了重点介绍。文章认为,依托名校资源,争取当地政府支持,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这是浙江发展民办二级学院的主要模式。1999年7月,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政府合作,联合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公司创办了浙大城市学院。这是教育部首家批准建立的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城市学院建设用地由杭州市政府行政划拨,市长亲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同时,杭州市将征地规税、规费给予一定的减免,并于2002年进行增资扩股。更为优厚的待遇是,杭州市专门为学院组建了由28个委局组成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向城市学院提供教学实习、实践场所和毕业生就业机会。
民办二级学院的资金筹集,基本上依靠市场化运作,以社会力量办学。浙大城市学院先后通过银行贷款、后勤社会化、组建教育发展公司等渠道,争取社会资本投资和社会捐赠融资近6亿元。一所所民办二级学院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和银行贷款应运而生,在短期内比较成功地满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民办二级学院如何保证自身的教学质量?浙大城市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有机结合,并得到了浙大的有力支撑。城市学院的专职教师中不乏曾担任过浙大基础课负责人、获得浙大教学质量优秀奖的教师,同时还面向社会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院建立了矩阵式的管理模式,每个系均由浙大相关院系负责人担任兼职系主任,并由兼职系主任推荐受聘于城市学院的执行系主任,各主要基础课聘请了课程负责人。如今,学院已拥有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329名,68%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学院学生可以到浙大本部辅修各种专业,浙大的实验室、图书馆也对城市学院提供有偿教学服务,确保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开展。
文章认为,二级学院的蓬勃发展,使社会、政府和学校三方受益,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民办二级学院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率最能体现社会需求。浙大城市学院第一年仅招生400多人,但到今年秋季新生入学,其在校生可达9400多人,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目前在浙江23所本科院校中,已有20所建立了自己的二级学院,有的拥有两所二级学院。全省本科在校生有25.2万人,其中民办二级学院本科学生达8.64万人,占全省本科生总数的34.3%,为满足群众需求、普及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对公办大学来说,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民办二级学院得以延伸、得以充分利用,学校规模得以迅速发展,当然也是一件好事。
在民办二级学院的蓬勃发展中,政府的得益更是显而易见。据了解,在以往公办教育体系中,每招一名本科生国家要投入1万元,民办大学和二级民办学院的发展,无疑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致浙大城市学院首届学生毕业典礼的贺信中认为,民办二级学院延伸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杭州乃至浙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上海《文汇报》/记者蒋萍 200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