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张晓明、吕佳颖合作撰写的文章《地摊经济“华丽转身”,真有可能持久吗》在《中国网》上发表,引起了业界人士的高频关注。短短不到三天时间,阅读量超过23万。该文章结合数字文旅的视野对“地摊经济”的最新发展进行评述,对下一阶段“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全新对策与思路。
“地摊经济”,曾经的边缘经济,看起来一度很不起眼,然而在20世纪的80年代却曾带动过不少老百姓增收致富,也曾因此孕育了中国第一批企业家。不可否认,传统意义上的地摊经济也确实在发展中给城市综合治理带来了很多突出问题,比如破坏市容市貌、影响环境卫生、占用进出道路等方面。因此,在严格的城市管理背景下,城市地摊逐渐淡出了市民视野。
2020年,中央文明办明确,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等相关内容列入文明城市的考核指标。随后,杭州、上海、成都等城市主动响应国家号召,领衔全国诸多城市而坚定作为,地摊经济得以重启并再次快速进入热搜。
城市地摊的“回归”,十分鲜明地体现了民生需求。它不仅仅是城市的烟火气,重点是强力激活了经济形态。在大力发展夜经济、体验经济的视野中,地摊经济不断显现创新活力。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将突破40万亿元。商务部数据表明,我国夜间消费约占零售总额的60%,且以每年17%的速度持续增长。在其中,地摊经济的作用十分显著。
如今,随着90后及其00后的加入,地摊经济真可谓“华丽转身”,一时间,“创意市集” “城市露营” “时尚学堂” “深夜食堂”等时代场景,迅速成为时尚潮流打卡地和休闲夜生活的消遣地,也是街区商业的新赛道和经济活跃的晴雨表。

在往昔,地摊经济曾经促成大量“脏乱差”问题,在当下,城市地摊却由于大量都市青年的参与而更显时尚,风光无限。他们善于营造氛围、展现精致,大大改变了市民对城市地摊的惯常印象。至此,地摊经济正在发生不可想象的变化,并且有望在今后更显脱胎换骨。
肯德基及麦当劳等国际快餐巨头已经加入发展大军,香格里拉、全聚德和海底捞等业界大佬也正在主动跟进,于是地摊经济的品牌升级格外突出。五菱、吉利等汽车企业纷纷推出与后备箱创业场景有关的新车型,助推地摊经济新形态。

以往的地摊经济更多是弱势就业群体的“生存稻草”,但现在却是大批创业者的全新发展机会。每个人都有就业选择,但未必都适合于朝九晚五。当前,更多年轻人发挥聪明才智而在城市地摊上各显神通,展现了新一代地摊的超强魅力。小红书、抖音等社交软件的大量参与,也让多数市民始料未及。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出手,双线运营新模式让城市地摊各具特色。
放眼全球,韩国由流动商贩组成的靓丽“道路文化”,法国风靡而充满城市魅力的“跳蚤市场”,香港地区极富盛名的“庙街夜市”等,都给中国的城市地摊提供了无数精彩的案例与生动的素材,值得各大主要城市认真借鉴。
在地摊经济的重启阶段,善立潮头和敢为人先的浙江人已经走在国内的最前列,正在坚定地以领先者的姿态引领国内城市地摊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产品打造方面,浙江省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刚刚启动,即“百县千碗”“百县千宿”“百县千礼”“百县千艺”“百县千集”。其中“百县千集”,包括各类主题性集市、文化雅集、品牌化展会、消费集聚区等,注重集合烟火与时尚、集聚游客与居民、集成线下与线上。杭州奇妙夜、夜鲁镇周末集市等文化市集品牌,正在强力擦亮“诗画浙江,活力浙江”的省域品牌。

在文化引领方面,浙江省多个地市颇具特色。在城市,注重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园的夜间利用,开展主题游园、文创地摊及市集活动;在乡村,挖掘传统民俗、非遗、美食文化等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独特乡土气息、乡愁文化的乡村夜生活IP。显然,浙江省的地摊经济正在不断浓厚文化元素,让文化灵魂持续充斥“吃住游购娱”的多个业态。
在有序管理方面,浙江省天台县打造“摊有序”数字化应用场景,划定区域、设定时间、制定摊贩“红黑榜”等,要求流动商贩提前预约摊位,拍照“打卡”出、收摊。同时,以群众监督和投诉渠道促使商贩规范经营。至今,已有838家流动商贩注册,涵盖时令果蔬、日杂百货等15个种类。显然,这种依托数字化的有序管理,可以让地摊运营更持久。
在美学融合方面,浙江省温州市积极创建青灯市集,在一年多时间内成就“全国性东方生活美学集群”,开创性地探索文旅消费新模式。“于器物与态度观春秋,由视角和逸趣知风雅。”通过这样的消费试点,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使东方美学与西方文化高度融合。就在这样的文旅消费新空间中,“爱美、追逐美、创造美”的氛围持续浓厚,市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近距离地接触生活美学,共同享受“体验生活品质、享受美好时光”的生活美学盛宴。
在浙江,像特色市集之类的地摊经济经典案例很多,值得更多挖掘并加大宣传力度。
再启地摊经济,并不意味着遍地开花。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既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困难与实际就业的现状,又要结合城市特点而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对地摊经济,各城市还有很多环节值得深入探索,不断设计与形成更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
堵疏结合,因势利导。地摊经营是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坚决取缔显然不可取,适当放宽并积极引导才是正道。城市发展要有政策包容度和城市人文温度。后续的城市管理应在堵疏结合的机制下因势利导,使其与城市文明取得同步发展。

精确选点,统筹运营。重启,并不意味着诸多矛盾能在瞬间迅速消失。各城市要限定时间、限定并优化经营地点。“全领域许可”不见得合适,城市要善于区分绝对禁止、相对禁止和允许经营的区域,并在允许经营区域富有灵活性。
柔性培育,有序推进。一窝蜂的重启,意味着将大概率重返城市管理困境。以完全的刚性压制来管理城市地摊自然不是最好的办法。地摊经济,值得“成熟一个推出一个,推出一个管好一个”,既有城市人情味又井然有序。以培育的思维加强服务,地摊经济更有发展空间。
自我约束,强化责任。地摊经济应提倡自我管理,不注重自我管理的城市地摊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因此经营者要坚决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部门要在一定的规范中顺势而为,注重人性化管理,设法提供内容多样的贴心服务。
数字介入,多方拓展。数字化介入可以让城市地摊更加多元。一方面,提倡用数字化手段统计城市地摊,适时绘制并修正“地摊地图”,在规范中提高服务;另一方面,城市地摊可依托数字化途径,通过新媒体技术扩大影响,进一步依托数字化手段提高收益。
乡村振兴,地摊助力。乡村振兴与城市地摊有很多交集。城市地摊富有烟火气,乡村振兴可以让烟火气更浓厚,两者可相互促进。城市可开辟更多文创市集空间,让非遗文化、民间艺人有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既可让普通市民深刻感知非遗文化,又可让更多文化元素得到广泛传承。

地摊经济是城市烟火的生动注脚,在解决就业、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和增加收入等层面大有作为。在当前,它充分激发了城市活力,让市民在浓浓的人间烟火中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自然,地摊经济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开拓进取中才能取得积极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真正效能,持续成为城市发展一道道靓丽风景。
转自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