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中国文化智能大会在杭州隆重开幕。会上,由浙大城市学院智能文化计算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学校超算中心、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共同研发的面向考古文博领域的百亿参数大语言模型——“博古智通”1.0及千万级领域知识库正式发布。


我校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王军博士代表研发团队介绍“博古智通”大模型的研发背景、模型性能、语料构成、团队成员等情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考古文物资料。这些资料体量庞大、类型繁杂、信息碎片化,使得传统研究方式难以实现高效整合与深度挖掘,制约了系统性研究的推进。与此同时,大量考古成果长期“养在深闺”,公众难以触及且理解门槛过高,为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破解上述难题,浙大城市学院研发团队积极探索运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构建了“博古智通”大模型,其英文名“BogoMind”寓意着前沿AI技术与考古智慧精髓的深度融合。该模型基于最新的Qwen3.0架构,参数量达320亿。
在语料构建方面,团队建立了科学、全面、高质量的训练数据体系,总Tokens超过530亿,涵盖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考古遗址,贯穿新石器至明清等关键历史时期,内容涉及墓葬、陶瓷、石窟、玉器、古籍、科技考古等多个维度。团队还从中提炼出1100多万条高质量知识问答对,构建了领域知识库,以有效缓解大模型的“幻觉”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展示,模型在专业问答、文物解读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性能明显优于现有通用大模型。
项目研发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鼎力支持,包括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考古研究讲座教授荆志淳、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等,他们在语料数据处理与研究需求方向等方面提供了关键指导。
该项目研发团队主要由我校教授、工程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30余名成员构成。在项目攻关过程中,团队不仅成功研发出考古文博领域的垂直大模型,更锤炼出一支富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才队伍,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生动案例。

本届中国文化智能大会由中国图学学会、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联合主办,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中国图学学会非遗文化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数字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浙大城市学院智能文化计算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图学学会可视化与认知计算专业委员会、中国圆明园学会等协办。大会期间发布了文化智能领域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并举办了主题论坛、数字艺术展览、青年学者论坛及论文报告等活动。
责任编辑 :张丹
审核:孙亚飞
终审:李磊